6月24日,央视CCTV-10《创新进行时》以急救“飞侠”为题,深度报道穿越医疗典型案例——宝安区中心血站无人机送血项目。作为全国首个常态化无人机血液运输试点,穿越医疗助力宝安区中心血站吹响“空地一体”智慧应急供血模式的冲锋号,将紧急供血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50分钟内,搭建出一条名副其实的“空中生命线”,重塑了医疗救援的时空边界。这一创新举措充分展现出“空地一体”在生命救援中发挥关键作用。
高速、安全、可追踪——穿越医疗凭借完备的“空地一体”无人机智慧血液运输系统,实现无人机配送的安全可控和高效率流转,助力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交上了一份“敢创新 · 保民生”的满意答卷。
“空地一体”无人机智慧血液运输系统由血液专用高负载远程无人机、端到端飞行控制系统以及融合空地一体化血液运输平台构成。整合穿越自研的血液流转交接跟踪系统、血液自动供血流水线、专业血液智能运输箱等一系列智能设备,形成了一整套血液无人机运输保障系统。
在实际应用之中,无人机送血仅用4分钟就完成了常规15分钟(堵车状态下至少30分钟)的配送任务,平均节约送血时间50%以上。
“空地一体”血液运输突破了距离、重量的限制,输送最远距离达40公里,重量可达10kg,极大地提升了应急能力,满足了多家医院紧急用血需求,为“医疗+无人机”技术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启发,形成了“平战结合”的应急服务生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这一举措下有了新的保障。
血浆、红细胞、血小板必须采用不同温度运输,这是由其生物学特性决定的。运无人机送血不是简单的“送货”,在运输过程中,任何温度异常都可能造成血液产品功能受损,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血液的运输是有标准的,不同的运输温度的血液产品就要放在两个箱子里。专用的运输箱它的保温性能是比较好的,能够保证血液的温度符合运输标准。主要是装了一个智能的记录仪,可以保持温度的全程记录。”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业务科主任刘永梅说。
在执行血液运输任务时,穿越医疗冷链云智能运输箱凭借其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控温度数据,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即刻报警,无论是气温超过30℃的酷暑还是寒冬,能够恒温存放、实时监控的冷链云智能运输箱都在为血液安全保驾护航。
穿越医疗智慧供血平台为宝安区中心血站的血液运输全程护航。在平台上可实时追踪血液从下单、揽收、启运到送达签收的全流程,每30秒采集一次数据,通过实时通信网络和温度传感器,工作人员可实时掌握运输途中血液温度变化,彻底告别传统冷链运输的“盲运”困境。
监控后台可以实时掌握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和状态,包括飞行高度、飞行速度、海拔高度、电量电流等核心飞行状态;同时还能查看起飞和将落地的监控视频。为确保救命血液安全送达,系统实时监控各项飞行指标,让生命通道全程可控。
除此之外,智慧供血平台还能够实时显示宝安区中心血站提供临床用血的28家医院的地理分布和供血数据;可实时监控血站成品库和待检库的库存情况,并对Rh阴性血等稀有血型进行专项管理。此项技术为血液的跨区域调配、精准供血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2022年,穿越医疗紧跟时代脉搏、响应深圳市宝安区“低空经济”的总体部署,着手谋划无人机送血项目;2023年,在宝安区委区政府和宝安区卫生健康局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开通首条航线。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深圳市无人机送血已走向常态化阶段,开通10条无人机运送航线、累计送血飞行10,722架次,累计送血飞行时间2729.13小时,运送量红细胞21,993单位、单采血小板2,953治疗量、血浆12,684单位、冷沉淀10,384单位。
“这一数据位居全国前列,部分医院无人机运输血液占比达60%。未来,宝安区中心血站还将推进智慧血站建设,在供血、招募、采血、血液检测,质量控制等多环节深化创新,让无人机送血这一‘空中生命线’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宝安区中心血站站长张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穿越医疗扎根采供血领域26年,在采血、供血、检验、运输等各个环节持续服务了全国180个城市的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3500家医院血库输血科,构建了完整全国性城市血液技术和服务网络。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作为典型案例之一,充分展示了穿越医疗在“空地一体”无人机应急救援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专业与可靠。
注:本文核心数据来自CCTV-10 宝安区中心血站微信公众号
编辑:Aria 姜珊